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宁夏日报周刊 -> 建设美丽新宁夏
与树的半世缘 见证绿进沙退
2020-03-06 08:42:40   
2020-03-06 08:42:40    来源:宁夏日报

<p>  唐希明(右)指导林场员工使用“造林神器”。 (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</p>

唐希明(右)指导林场员工使用“造林神器”。(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

  受够了黄土遍地沙满天、大风吹过半碗沙的生活环境,出生于1966年的唐希明曾立志考出“沙窝”,去山清水秀的“外面世界”闯出一片天地。

  可命运却将他和沙紧紧地扭在一起。

  大学毕业后,他又被分配回故乡中卫市,成为当地治沙林场的一名员工。那时,唐希明25岁。

  毛头小伙儿刚进林场,治沙前辈们发明的“麦草方格”固沙方法已经蜚声中外。然而,唐希明发现,草方格几年后经过风吹日晒,容易风化,治沙效果会打折扣,如果再重新补种,成本巨大。治沙应先固后治,麦草方格与生物工程相结合,通过造林进行治理,树木的根深扎沙下,一棵树就能“固”住一片沙。

  总结前辈的经验,再加上自己不断研究,唐希明开始了造林固沙的艰辛道路。

  中卫市干旱少雨,一锹沙土铲出来,还没见到湿沙,干沙就又滑进坑里。好容易种下的树苗,因树根“喝”不上水,存活率很低。

  直到现在,唐希明每看到一棵树被毁,都会心痛不已。

  早出晚归奔波在沙漠中,唐希明指导工作人员治沙造林,每天“沙漠疾行”超过10公里。一次偶然机会,他手拄的木棍在沙地上扎了一个洞,这让他灵感迸发。此后,经过多次试验,他发明了“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”,用脚一踏,树苗栽上。这个获得过国家专利、被称为“造林神器”的工具,使树苗栽入深度统一在50厘米左右,造林成活率达到了85%以上,比过去提高了25%左右,成本较之过去却降低50%。

  唐希明还一改春季植树的固有观念,采用春秋两季植树、春夏秋扎方格的方式,推进了植绿速度。2012年至今,中卫市造林面积增加了37万亩、增加树木8200余万株。此外,他还召集周边村民学技术学工艺植树造林,培养了300多名“土专家”,为周边省区防沙造林提供了技术支持。

  转眼29年过去了,已经是中卫市治沙林场副场长的唐希明和沙“斗”了几十年,和树结了半世缘。“从没想过退休。”他说,“退休后,我还会继续治沙,继续种树,直到走不动的那一天,直到看见绿进沙退。”(记者 秦 磊)

【编辑】:李瑶
【责任编辑】:姚振国
【宁夏手机报订阅:移动/联通/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/10655899/10628889】